文章目录
一、为啥要区分“观点陈述”和“事实陈述”?
二、啥是“事实陈述”?
三、“事实陈述”有啥特征?
四、“事实”的可验证性
五、哪些“事实陈述”值得争论?
六、关于“事实陈述”的可信度
七、啥是“观点陈述”?
八、“观点陈述”的分类?
九、“观点陈述”有啥特征?
十、哪些“观点陈述”值得质疑和争论?
十一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,即使现象有时候挺诡异

很多人不善于区分“事实陈述”和“观点陈述”。而区分这两者的能力,恰恰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功之一。所以,今天花点时间,扫盲一下这个话题。
一、为啥要区分“观点陈述”和“事实陈述”?
批判性󠄐󠄹󠅀󠄪󠄡󠄨󠄞󠄩󠄧󠄞󠄩󠄞󠄡󠄧󠄢󠄬󠅒󠅢󠄟󠄮󠄐󠅅󠄹󠄴󠄪󠄾󠅟󠅤󠄐󠄼󠅟󠅗󠅙󠅞󠄬󠅒󠅢󠄟󠄮󠅄󠅙󠅝󠅕󠄪󠄡󠄧󠄥󠄠󠄢󠄡󠄧󠄡󠄥󠄧󠄬󠅒󠅢󠄟󠄮󠇙󠆈󠆯󠇗󠆄󠆈󠇘󠆞󠆢󠇘󠆞󠆔󠇗󠆏󠆕󠄬󠅒󠅢󠄟󠄮思维的其中一个要点是:你对外来的信息不能照单全收,要经过自己的【独立】思考,要经过一定的质疑。
但是质疑的方式,会因对象而异。不同的信息,你必须采取不同的质疑方式。甚至有些信息(比如某些“观点陈述”),你是无需质疑的(后面会介绍为啥)。
但如果连“观点”和“事实”都经常搞混淆,你又如何能进行正确的质疑捏?所以,区分“观点陈述”和“事实陈述”非常重要。
二、啥是“事实陈述”?
顾名思义,“事实陈述”就是把【客观】事实说出来。
比如——我这个博客是2󠄐󠄹󠅀󠄪󠄡󠄨󠄞󠄩󠄧󠄞󠄩󠄞󠄡󠄧󠄢󠄬󠅒󠅢󠄟󠄮󠄐󠅅󠄹󠄴󠄪󠄾󠅟󠅤󠄐󠄼󠅟󠅗󠅙󠅞󠄬󠅒󠅢󠄟󠄮󠅄󠅙󠅝󠅕󠄪󠄡󠄧󠄥󠄠󠄢󠄡󠄧󠄡󠄥󠄧󠄬󠅒󠅢󠄟󠄮󠇙󠆈󠆯󠇗󠆄󠆈󠇘󠆞󠆢󠇘󠆞󠆔󠇗󠆏󠆕󠄬󠅒󠅢󠄟󠄮024年1月份开张的——这就属于“事实陈述”。
那啥玩意儿才算“事实”捏?关键要看它是不是具有【客观性】。不具有客观性的东西,不能算“事实”。
三、“事实陈述”有啥特征?
01.无“对错”、无“好坏”
前面说了,“事实陈述”就是把“事实”说出来。而事实本身就【不】存在所谓的“对错”与“好坏”。所以,如果你去评价某个“事实陈述”的对错,是没有意义的,会显得很荒诞。
02.有“真假”
虽然“事实陈述”没有“对错”与“好坏”的概念,但是有【真/假】的概念。这个应该好理解。符合事实的,就是“真”;反之就是“假”。
这里要提醒大伙儿注意啦(尤其是那些理工科的同󠄐󠄹󠅀󠄪󠄡󠄨󠄞󠄩󠄧󠄞󠄩󠄞󠄡󠄧󠄢󠄬󠅒󠅢󠄟󠄮󠄐󠅅󠄹󠄴󠄪󠄾󠅟󠅤󠄐󠄼󠅟󠅗󠅙󠅞󠄬󠅒󠅢󠄟󠄮󠅄󠅙󠅝󠅕󠄪󠄡󠄧󠄥󠄠󠄢󠄡󠄧󠄡󠄥󠄧󠄬󠅒󠅢󠄟󠄮󠇙󠆈󠆯󠇗󠆄󠆈󠇘󠆞󠆢󠇘󠆞󠆔󠇗󠆏󠆕󠄬󠅒󠅢󠄟󠄮学)。
很多人喜欢用“非真即假”、“非黑󠄐󠄹󠅀󠄪󠄡󠄨󠄞󠄩󠄧󠄞󠄩󠄞󠄡󠄧󠄢󠄬󠅒󠅢󠄟󠄮󠄐󠅅󠄹󠄴󠄪󠄾󠅟󠅤󠄐󠄼󠅟󠅗󠅙󠅞󠄬󠅒󠅢󠄟󠄮󠅄󠅙󠅝󠅕󠄪󠄡󠄧󠄥󠄠󠄢󠄡󠄧󠄡󠄥󠄧󠄬󠅒󠅢󠄟󠄮󠇙󠆈󠆯󠇗󠆄󠆈󠇘󠆞󠆢󠇘󠆞󠆔󠇗󠆏󠆕󠄬󠅒󠅢󠄟󠄮即白”的眼光看问题。在某些理工科领域,或许可以这么干。但是在社会学领域,最好不要这样。因为社会学领域的很多问题,会涉及到“灰色地带”,【无法】用“非黑即白”的方式进行判定。
四、“事实”的可验证性
这里的“可验证性”既包括“证实”,也包括“证伪”。
01.可验证,并且显然的
有些事实属于很容易验证的,并且不易引发分歧。那么,针对这类事实的陈述,很容易就可以判断“真假”。比如: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。
02.可验证,但不显然的
比如某人声称自己拥有多少总资产。这个陈述不是很显然,但如果非要查实,多花点力气还是有可能验证的。
03.不可验证的
还有一些事实,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上,是无法验证的。
比如发生在久远年代的历史事件的【细节】(除非发明时光机,或者当时正好有外星人到访并留下记录,否则无法验证)。
五、哪些“事实陈述”值得争论?
刚才提󠄐󠄹󠅀󠄪󠄡󠄨󠄞󠄩󠄧󠄞󠄩󠄞󠄡󠄧󠄢󠄬󠅒󠅢󠄟󠄮󠄐󠅅󠄹󠄴󠄪󠄾󠅟󠅤󠄐󠄼󠅟󠅗󠅙󠅞󠄬󠅒󠅢󠄟󠄮󠅄󠅙󠅝󠅕󠄪󠄡󠄧󠄥󠄠󠄢󠄡󠄧󠄡󠄥󠄧󠄬󠅒󠅢󠄟󠄮󠇙󠆈󠆯󠇗󠆄󠆈󠇘󠆞󠆢󠇘󠆞󠆔󠇗󠆏󠆕󠄬󠅒󠅢󠄟󠄮到的三个类型:第一类,通常不需要争论;第三类,即使争论也不会有结果。
所以,今后你如果要跟别人争执某个“事实陈述”的真假,先看看是不是属于第二类的。如果不是第二类的,还是省省吧。即使是第二类的事实陈述,也要看是否值得争论。只有【性价比】足够高的论题,才值得你花时间和精力去争论。
六、关于“事实陈述”的可信度
要判断某个“事实陈述”是否可信,办法之一是你亲自去验证。
但是这么干,比较费󠄐󠄹󠅀󠄪󠄡󠄨󠄞󠄩󠄧󠄞󠄩󠄞󠄡󠄧󠄢󠄬󠅒󠅢󠄟󠄮󠄐󠅅󠄹󠄴󠄪󠄾󠅟󠅤󠄐󠄼󠅟󠅗󠅙󠅞󠄬󠅒󠅢󠄟󠄮󠅄󠅙󠅝󠅕󠄪󠄡󠄧󠄥󠄠󠄢󠄡󠄧󠄡󠄥󠄧󠄬󠅒󠅢󠄟󠄮󠇙󠆈󠆯󠇗󠆄󠆈󠇘󠆞󠆢󠇘󠆞󠆔󠇗󠆏󠆕󠄬󠅒󠅢󠄟󠄮时费力。而且有的事实陈述,你是不可能亲自去验证的(比如对历史事件的陈述)。
当你无法亲自验证的时候,就得换种方法——分析事实陈述的依据,由此来评估其可信度高不高。
01.依据的分类
事实陈述的依据,大致可以分为两类。
第一手资料:
所谓的“第一手资料”,就是说这个“事实陈述”是通过陈述者的感官直接获得信息。比如亲眼所见,亲耳所闻。
第 N 手资料:
所谓的“第 N 手资料”,就是说这个“事实陈述”是从其它途径得到信息,然后再转述的。如果被转述的对象是第一手资料,那么这个陈述就是“第二手资料”;以此类推。 下面分别介绍两种依据的可信度问题。
02.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
有句老话叫做“耳听为虚,眼见为实”。很多人受到󠄐󠄹󠅀󠄪󠄡󠄨󠄞󠄩󠄧󠄞󠄩󠄞󠄡󠄧󠄢󠄬󠅒󠅢󠄟󠄮󠄐󠅅󠄹󠄴󠄪󠄾󠅟󠅤󠄐󠄼󠅟󠅗󠅙󠅞󠄬󠅒󠅢󠄟󠄮󠅄󠅙󠅝󠅕󠄪󠄡󠄧󠄥󠄠󠄢󠄡󠄧󠄡󠄥󠄧󠄬󠅒󠅢󠄟󠄮󠇙󠆈󠆯󠇗󠆄󠆈󠇘󠆞󠆢󠇘󠆞󠆔󠇗󠆏󠆕󠄬󠅒󠅢󠄟󠄮这句老话的误导,以为第一手资料就是可信的——【其实未必】!
认知的偏差问题: 所谓的“认知偏差”,就是指“亲眼所见/亲耳所闻”导致的偏差。 比如当你观看魔术表演的时候,虽然是亲眼所见,但看到的依然是假象。因为魔术师可以通过种种方法来诱使你产生认知偏差。 关于“认知偏差”的种类和成因是一个很大的话题,限于篇幅,就不展开了。有兴趣的话,可以引申阅读《光环效应引发的认知误区》
内容里面提到了“选择性失察”和“首因效应”导致的认知偏差。
陈述者的诚信问题:
还有一种情况导致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下降,就是陈述者本身的信用问题。 假如某个人是个老骗子,那么此人陈述的第一手资料,可信度就要打个折扣。
03.第 N 手资料的可信度
评价第 N 手资料的可信度,需要同时考虑两方面:
首先,第 N 手资料需要依赖于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。如果被依赖的第一手资料有问题,那衍生出来的第 N 手资料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其次,信息转手的次数越多,信息的衰减通常会越严重。
十、哪些“观点陈述”值得质疑和争论?
通过上述的分析,大伙儿应该比较清楚了:对于“感官体验”和“私人领域的价值观偏好”,质疑是没有意义的、争论是没有结果的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