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根据对社会各阶层的观察会有一个发现:
阶层越高,一个人头脑的功能发挥得越好。像马云、王健林、马化腾、任正非等人,拥有强大的自我,坚定自己的判断,很少被自己的心理套住,也不会轻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。
注意,这不是聪明,你并不比他们笨,而是头脑的功能发挥得如何,能不能坚定地朝着一个目标,开掘出巨大的潜能。
与此相反,处在社会下层的人,他们的头脑往往被自己的一堆心理问题,具有迷惑性的社会现象,还有周围人的看法捆得死死的。比如,看到读大学找不到工作,马上就启动心理保护,信奉读书无用论了。
他们的心理,影响到了他们的头脑去看到:不读大学,连改变阶层命运的机会都没有。
中产阶层正如自己的阶层一样,在头脑功能的发挥上处在中间层次,他们能够看破一些迷惑性的社会现象,但并不一定能摆脱心理和周围环境的影响。
不过,中产阶层确实在思维上,真的甩了社会下层一条街。
比如,中产阶层要得到什么,知道自己要去投资,要去付出,因为他们预设了有些东西是有价值的。而有价值的这些东西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,也很难廉价地获取。要让这些东西对自己产生价值,前提是预设或承认它们有价值。如果不预设或承认它们有价值,只能说明自己没有价值识别眼光。而没有价值识别眼光,讲真,什么都不用说了。
以自己的学习或子女的教育为例。中产阶层非常清楚这是一种投资,是在放大自己或家庭的价值。
但社会下层,往往就是免费占便宜的心态,在超市前排队长两个小时领到一瓶油都觉得 自己占大发了,内心涌󠄐󠄹󠅀󠄪󠄡󠄨󠄞󠄩󠄧󠄞󠄩󠄞󠄡󠄧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󠄐󠅅󠄹󠄴󠄪󠄾󠅟󠅤󠄐󠄼󠅟󠅗󠅙󠅞󠄬󠅒󠅢󠄟󠄮󠅄󠅙󠅝󠅕󠄪󠄡󠄧󠄤󠄦󠄠󠄣󠄥󠄤󠄥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󠇙󠆈󠆯󠇗󠆄󠆈󠇘󠆞󠆢󠇘󠆞󠆔󠇗󠆏󠆕󠄬󠅒󠅢󠄟󠄮上一种快感。他们很少有“投资’‘的概念,很难去预设一些东西是有价值的,缺乏价值识别眼光。
所以即使免费或廉价地获取了某种知识,找的也更多是“学知识” 的那种感觉。嗯,感觉是美好的。不过个人意见,发现知识的价值并󠄐󠄹󠅀󠄪󠄡󠄨󠄞󠄩󠄧󠄞󠄩󠄞󠄡󠄧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󠄐󠅅󠄹󠄴󠄪󠄾󠅟󠅤󠄐󠄼󠅟󠅗󠅙󠅞󠄬󠅒󠅢󠄟󠄮󠅄󠅙󠅝󠅕󠄪󠄡󠄧󠄤󠄦󠄠󠄣󠄥󠄤󠄥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󠇙󠆈󠆯󠇗󠆄󠆈󠇘󠆞󠆢󠇘󠆞󠆔󠇗󠆏󠆕󠄬󠅒󠅢󠄟󠄮把它发挥出来更美好。
这就是差距:中产阶层明白,要改变他们的自我和世界的关系,或改变自我,首先需要自我去付出。
󠄐󠄹󠅀󠄪󠄡󠄨󠄞󠄩󠄧󠄞󠄩󠄞󠄡󠄧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󠄐󠅅󠄹󠄴󠄪󠄾󠅟󠅤󠄐󠄼󠅟󠅗󠅙󠅞󠄬󠅒󠅢󠄟󠄮󠅄󠅙󠅝󠅕󠄪󠄡󠄧󠄤󠄦󠄠󠄣󠄥󠄤󠄥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󠇙󠆈󠆯󠇗󠆄󠆈󠇘󠆞󠆢󠇘󠆞󠆔󠇗󠆏󠆕󠄬󠅒󠅢󠄟󠄮
这是一种󠄐󠄹󠅀󠄪󠄡󠄨󠄞󠄩󠄧󠄞󠄩󠄞󠄡󠄧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󠄐󠅅󠄹󠄴󠄪󠄾󠅟󠅤󠄐󠄼󠅟󠅗󠅙󠅞󠄬󠅒󠅢󠄟󠄮󠅄󠅙󠅝󠅕󠄪󠄡󠄧󠄤󠄦󠄠󠄣󠄥󠄤󠄥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󠇙󠆈󠆯󠇗󠆄󠆈󠇘󠆞󠆢󠇘󠆞󠆔󠇗󠆏󠆕󠄬󠅒󠅢󠄟󠄮市场思维:交换和投资的思维。要,舍,才会得。但社会下层,则没有预设要去改变自我和世界的关系,他们舍不得这样做󠄐󠄹󠅀󠄪󠄡󠄨󠄞󠄩󠄧󠄞󠄩󠄞󠄡󠄧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󠄐󠅅󠄹󠄴󠄪󠄾󠅟󠅤󠄐󠄼󠅟󠅗󠅙󠅞󠄬󠅒󠅢󠄟󠄮󠅄󠅙󠅝󠅕󠄪󠄡󠄧󠄤󠄦󠄠󠄣󠄥󠄤󠄥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󠇙󠆈󠆯󠇗󠆄󠆈󠇘󠆞󠆢󠇘󠆞󠆔󠇗󠆏󠆕󠄬󠅒󠅢󠄟󠄮,而只是期待像彩票中奖一样地有奇迹发生,或占了一点便宜好像就非常满足了。这是一种“不改而获’的思维、期待别入当圣人的思维。
二、我发现有些人真不明白,所以要讲一讲“帮助”这回事;
从’帮助”来说,第一次,确实可能有人会免费帮助你,但这是依靠别人的同情心等高尚情操,相当于收别人的“圣人税”。
第二次昵,还可以伸手,但这时道德资源已经被透支了,别人帮助你不是因为同情了亲爱的,而是发现你烦赶紧打发你走。被帮助者收取的是自己的“乞丐税。
第三次昵?
问题是还有第三次吗?第三次别人还会帮你吗?不存在的!
如果我帮助一个人,那么,我是希望对他产生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。
内在价值,就是增强他的格商,比如学会感恩,学会也会这样去善意对待这个世界;外在价值,则是确实可以改善他现在󠄐󠄹󠅀󠄪󠄡󠄨󠄞󠄩󠄧󠄞󠄩󠄞󠄡󠄧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󠄐󠅅󠄹󠄴󠄪󠄾󠅟󠅤󠄐󠄼󠅟󠅗󠅙󠅞󠄬󠅒󠅢󠄟󠄮󠅄󠅙󠅝󠅕󠄪󠄡󠄧󠄤󠄦󠄠󠄣󠄥󠄤󠄥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󠇙󠆈󠆯󠇗󠆄󠆈󠇘󠆞󠆢󠇘󠆞󠆔󠇗󠆏󠆕󠄬󠅒󠅢󠄟󠄮的生存处境或心理处境。
对我昵?尽管可能无法产生外在价值,但我也希望能产生内在价值,比如通过帮助他, 我能感受到快乐,我这样做是值得的,如此,我也会提升自己。
但如果他只是期待我当圣人,并从我当圣人中占便宜,那对他就不可能产生任何内在价值。而对我昵?也不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。
再说一句:我真的不认为无论一个人处在哪个阶层,他就是比别人聪明,别人就是比他笨。
真正的要害在于:一个人被自己的心理,所在的环境给限制住了,影响到了头脑功能的正常甚至超常发挥。
但只要摆脱这些限制,屌丝就能逆袭,穷人就能突破阶层封锁!
三、做圣人,绝大部分人是要藏污纳垢的,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的底层逻辑
我还让他们记住第三个原则:你去帮一个人,是需要支付成本的。
事实上我们干任何一件事,任何一种关系,都需要支付成本。不管这个成本是什么,金钱、情感、时间、精力、心理能量……
比如,有一个人得罪你,你包容了。看上去,他没有付出任何代价。
可是,那是因为,你已经用你的心情,用你和他在内心里变差的关系,去帮他买单了。
他的行为,消耗󠄐󠄹󠅀󠄪󠄡󠄨󠄞󠄩󠄧󠄞󠄩󠄞󠄡󠄧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󠄐󠅅󠄹󠄴󠄪󠄾󠅟󠅤󠄐󠄼󠅟󠅗󠅙󠅞󠄬󠅒󠅢󠄟󠄮󠅄󠅙󠅝󠅕󠄪󠄡󠄧󠄤󠄦󠄠󠄣󠄥󠄤󠄥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󠇙󠆈󠆯󠇗󠆄󠆈󠇘󠆞󠆢󠇘󠆞󠆔󠇗󠆏󠆕󠄬󠅒󠅢󠄟󠄮或透支的是你的心情,你们之间的关系。而这种心情、关系,显然是经不起这样一直消耗或透支的。
就像那句鸡汤所说的,你看上去岁月静好,那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。
所以,为什么两个人的关系,只要不长期联系,就会疏远?
因为你们没有支付任何成本去维持这种关系。为什么两个人,在付出上不对等,最终关系也维持不下去?是因为其中的一方透支了更多的心情和感情,维持关系的情感实际上是减损的。
记住了这个原则后,让我们想到了一个实验。
他们去帮这个以后是一个市侩的少年,是需要消耗钱、物之类的。但也有情感、价值观。 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它们不是不值钱的!
【市侩:原指买卖的中间人。后指唯利是图󠄐󠄹󠅀󠄪󠄡󠄨󠄞󠄩󠄧󠄞󠄩󠄞󠄡󠄧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󠄐󠅅󠄹󠄴󠄪󠄾󠅟󠅤󠄐󠄼󠅟󠅗󠅙󠅞󠄬󠅒󠅢󠄟󠄮󠅄󠅙󠅝󠅕󠄪󠄡󠄧󠄤󠄦󠄠󠄣󠄥󠄤󠄥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󠇙󠆈󠆯󠇗󠆄󠆈󠇘󠆞󠆢󠇘󠆞󠆔󠇗󠆏󠆕󠄬󠅒󠅢󠄟󠄮、庸俗可厌的人:~作风。侩(kuài)。】
进而意味着,你帮一个人,是可以没有交换条件(比如不需要他感谢和回报),但不是没有任何前提或预设的!
这些预设是什么?
第一个预设,是他值得帮。这个“值得”不仅仅是符合条件,比如很穷遇到困难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对人品之类是有要求的。
第二个预设,我们支付成本去帮一个人,不是发神经,肯定要有点意义。
他们不想帮这个少年,恰恰就是在以后成为一个市侩,不符合这两个预设:帮他值得吗, 有意义吗,让他以后成为一个鄙视穷人弱者善良者的市侩么?
如果扛不住那两个挑战的压力还是选择了帮,他们就会发现,自己其实是在压抑自己的恶心,去在心理上藏污纳垢,以向自己和别人去显示好像挺有道德。
这其实是在做圣人。
而做圣人,绝大部分人在心理上是要藏污纳垢的。
没有圣人的心理修炼就不要做圣人听从内心,怎么舒服怎么来。
那就要找到自己情感的理性依据,驳倒那两个挑战。
第一个挑战很容易驳倒。我帮一个人,当然要关心他以后会成为什么,除非我不知道。 因为,除非我非常无聊,只是拿帮人当开心,否则我得知道自己的帮助,有没有效果,是不是有反效果!
—个想象就是:你有没有做过一些让你很后悔,很想骂自己傻x的事情?
如果有过后悔,那就意味着,如果再返回当初,我们绝不再做这类傻事!
同样,把情境移植一下,假如你现在面对的是这么一个可恶的市俭,他正在羞辱一个清洁工,回想你在他少年的时代,居然还帮过他,有没有打自己一耳光的冲动?
这意味着,我们在做一件事,在跟一个人打交道时,不是预设了一切都是静止的,我们会把这件事会如何,这个人会如何,变成我们去做这件事,󠄐󠄹󠅀󠄪󠄡󠄨󠄞󠄩󠄧󠄞󠄩󠄞󠄡󠄧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󠄐󠅅󠄹󠄴󠄪󠄾󠅟󠅤󠄐󠄼󠅟󠅗󠅙󠅞󠄬󠅒󠅢󠄟󠄮󠅄󠅙󠅝󠅕󠄪󠄡󠄧󠄤󠄦󠄠󠄣󠄥󠄤󠄥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󠇙󠆈󠆯󠇗󠆄󠆈󠇘󠆞󠆢󠇘󠆞󠆔󠇗󠆏󠆕󠄬󠅒󠅢󠄟󠄮去跟这个人打交道的一个决策背景或条件。
第二个挑战的特点是,把一个人分成现在和未来的两种不同的状态,好像这个少年和市侩不是一个人。
这违背自我同一性了。
而且我们想象一下,假如有一个传说中的’失足妇女,用欺骗手段,找了一个老实人结婚。
老实人在婚后发现她过去的󠄐󠄹󠅀󠄪󠄡󠄨󠄞󠄩󠄧󠄞󠄩󠄞󠄡󠄧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󠄐󠅅󠄹󠄴󠄪󠄾󠅟󠅤󠄐󠄼󠅟󠅗󠅙󠅞󠄬󠅒󠅢󠄟󠄮󠅄󠅙󠅝󠅕󠄪󠄡󠄧󠄤󠄦󠄠󠄣󠄥󠄤󠄥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󠇙󠆈󠆯󠇗󠆄󠆈󠇘󠆞󠆢󠇘󠆞󠆔󠇗󠆏󠆕󠄬󠅒󠅢󠄟󠄮光辉历史,于是心里有了疙瘩。
有人就对老实人说:“那是她 的过去!不是现在!爱她你就要爱她全部!”
这话是有点道理,老实人也感觉无法反驳。
但请问,他心里就真能说服自己,没有疙瘩了吗?
划一个时间点,就󠄐󠄹󠅀󠄪󠄡󠄨󠄞󠄩󠄧󠄞󠄩󠄞󠄡󠄧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󠄐󠅅󠄹󠄴󠄪󠄾󠅟󠅤󠄐󠄼󠅟󠅗󠅙󠅞󠄬󠅒󠅢󠄟󠄮󠅄󠅙󠅝󠅕󠄪󠄡󠄧󠄤󠄦󠄠󠄣󠄥󠄤󠄥󠄠󠄬󠅒󠅢󠄟󠄮󠇙󠆈󠆯󠇗󠆄󠆈󠇘󠆞󠆢󠇘󠆞󠆔󠇗󠆏󠆕󠄬󠅒󠅢󠄟󠄮像用一块布一样,就能把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隔开?弄成好像完全不同的两个人,然后别人也会认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?
第二个挑战就是这个逻辑。
但问一下,你能认为你现在帮的只是那个可怜的孩子,在你心里,他以后是市俭这个事实就消失了吗?
事实上,帮一个人,不仅是改善本人的生存处境,而且也有改善本人的道德处境和社会的道德处境的意思。
这两个预设都意味着,帮人的道德义务是建立在他有权利去要求什么的基础上的。
那个少年在以后成为一个市侩,实际上已经取消了别人帮助他的道德义务。
帮他除非你拿自己当圣人,可是不是所有人都有义务去做圣人。
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正义:凭什么你现在有点钱后就欺负人,你可怜的时候就要别人帮? 凭什么好处都让你占了?而去做这样的一个圣人,是真的伟大,还是助纣为虐?
这就是我想说的,你厌恶以后的那副市侩嘴脸,不想帮那个少年,这是自然情感,而它的认知功能告诉你,这是对的。
再强调一下就是:自然情感因为有认知功能,自带一套理性的辩护系统。
我们要坚定内心,要让内心没有冲突,要让内心不受外在压力的奴役,就需要去找到这套辩护系统。即使暂时找不到,只是还没有能力找到而已,不是它不存在。
暂无评论内容